乌拉特服饰刮起“最炫民族风”

2020-04-19 18:32:14         

朝阳初上,68岁的吉林太老人又坐在缝纫机前,身着一件浅紫袍,慈祥的脸上沟壑纵横。精神矍铄的她穿针引线,缝制蒙古皮袍。

吉林太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会皮袍技艺缝制的为数不多者。自2016年从呼勒斯太苏木前达门嘎查转移到城里后,吉林太就开始做起了缝制蒙古皮袍的生意。蒙古皮袍用羊皮制作,结实保暖,耐用,不易起虫,是牧民冬季保暖的首选。然而,传统的蒙古皮袍制作工序讲究、历时长、步骤繁冗,需要清洗羊皮、软化羊皮、熏制羊皮、裁剪、缝制、装饰等。一个大人皮袍大约需要40张小羊羔皮才能缝制起来。

每年秋季以后,正是蒙古皮袍缝制的旺季。吉林太一年能缝制30多件蒙古皮袍。由于久坐不运动,吉林太的腰背变形、眼睛老花,但她对蒙古皮袍的感情却越来越深。在她看来,蒙古皮袍更重要的是传承民族文化。“现在会缝皮袍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有5个徒弟,能把这门手艺传给她们,是自己最快乐的事。”

民族服饰的背后有传统手工艺者的坚守,也有新时代手工艺者的传承。

2018年,刚29岁的娜睦恒在母亲的支持下创办了“内蒙古乌仁乌拉特服饰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正式从母亲手中接过了乌拉特服饰传承的接力棒。

娜睦恒的姥姥和母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制作乌拉特服饰的能手,母亲新其其格更是巴彦淖尔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拉特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正式接手母亲的服饰店以后,娜睦恒凭着灵巧的双手和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将传统的乌拉特服饰进行改良创新,把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融合,设计出既有现代元素又不失民族传统特色的乌拉特服饰,受到大众欢迎。

↑娜睦恒与母亲裁制乌拉特服饰

2019年10月25日,娜睦恒和妈妈带着乌拉特服饰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走上国际T台,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浓厚的蒙古族文化和世代传承的精神与信仰。

一路走来,娜睦恒对乌拉特服饰有了更深的理解,“服饰也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制作乌拉特服饰,就是传承我们的乌拉特文化。”

传统服装服饰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符号与载体,被认为是穿在身上的历史。乌拉特中旗的蒙古族人民至今保留着原生态盛装过民族传统节日的习惯,每逢重大节庆活动,当地的姑娘、小伙都要身穿节日盛装参加,既丰富了民族文娱活动,又潜移默化地传承着蒙古族独有的服饰文化与精神品质。

近年来,乌拉特中旗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融合、保护、创新和发展,政府加大人才培养、资金扶持力度,设立了乌拉特民族产业奖励基金会,成立了乌拉特中旗传统手工艺协会,形成一个自上而下传承与保护传统手工艺的链条。2018年,政府为从事民族手工业的艺人提供1500平方米的乌拉特民族文化产业创意创新示范基地作为经营场地,实行减免租金、优先提供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鼓励艺人依靠“巧手”致富。同时,乌拉特中旗的大街小巷也随处可见民族服饰用品店。目前,全旗共有乌拉特服饰、乌拉特刺绣工艺商铺48家,乌拉特服饰、乌拉特刺绣的产品已扩展到周边盟市、走进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

↑乌拉特服饰展演

从最初的租赁、购买到实现私人定制、高级定制,乌拉特服饰市场一片火热。目前,喜欢乌拉特服饰的人越来越多,订购者遍布全国各地,很多精美的乌拉特服饰还销往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甚至还远销日本、韩国,走出了国门。

“过去,我们乌拉特服饰生意呈现季节性,只有重大活动时才穿。近几年,蒙古族传统服饰从节日礼服变为日常衣服,许多汉族等其他民族的人也来定制。我们店里一年会订制出1500多件,最好的时候达到4000多件。”娜睦恒说。

通过薪火相传的接棒,许多年轻设计师纷纷加入乌拉特服饰的制作,用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推动着乌拉特服饰的变革,使乌拉特服饰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近几年,乌拉特服饰在国内的各类重要民族服饰赛事上屡次摘金夺银。乌拉特蒙古族服饰代表巴彦淖尔市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第十五届和第十六届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中夺得饰品类、冬季传统服饰金奖,传统服饰、行业服饰、现代服饰类银奖;2018年,乌拉特服饰赴澳门参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服饰歌舞大赛获得传统服饰表演银奖;2019年10月,乌拉特传统服饰登上了北京2019国际时装周,惊艳了世界级的服装设计师。

在创新与传承中,悠久、绚烂、多彩的乌拉特服饰文化走出了草原,走向全国,让喜欢它的人将乌拉特文化穿在身上,在现代舞台上刮起“最炫民族风”。(梁震英 张彬宇)

[责任编辑:h001]

相关: 梁震英 张彬宇 乌拉特 缝制